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複式洋房

積分: 105


1#
發表於 23-12-4 23:1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targazy 於 23-12-4 23:14 編輯

最近城中熱話當然是電影《年少日記》,故事將學童自殺問題與男主角鄭sir的過去及現在生活貫穿在一起,鄭sir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他有一個暴力爸爸,最終導致父母離婚,這樣的成長經歷成為鄭sir的童年陰影,可惜長大後的鄭sir最終也選擇和心愛的妻子離婚。

電影將不同的時空和各種學童問題縱橫交錯地聯繫在一起,部份觀眾詢問筆者這些重疊的故事是否出於巧合,還是真有其事?心理分析大師榮格 (Carl Jung) 曾經提及 “Child Within” 兒童原型的概念,一個悲傷的情緒,或一件挫折的事件,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是存儲在潛意識中,無時無刻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而之後也有精神學家 米西廸 (Missildine) 提出「內在小孩」(Inner Child) 的理論。


在孩童時,我們的各種經歷和情緒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內化到潛意識中的「內在小孩」。鄭sir不幸的童年潛移默化地內化到他的潛意識,他的「內在小孩」變得悲觀、無助和沒有安全感,與父母若即若離的關係並沒有消失,只是埋藏在潛意識當中。即使鄭 sir 長大後成為了為人師表,與父母若即若離的關係再一次投射到他的妻子,這解釋了為何「離婚」雖然始於原生家庭,而最終再一次輪迴到他自己的婚姻身上。


另一方面,除了鄭sir之外,他的哥哥在童年時也同樣經歷家暴,在冰冷的家庭當中成長,他們兩兄弟都是「無助小孩」。作為老師,鄭 sir比較容易明白學童的壓力,當中包括成績、名次、朋輩欺凌或家庭問題,當學童承受不了當前的壓力,他們就會感到無助和出現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症。在鄭 sir眼中,由於個人的童年經歷,或許他能識別那一位學生是無助小孩。當鄭 sir 在學校發現有學童留下遺書,他童年時的抑鬱和無助感如泉水湧出,潛藏在鄭sir的 無助「內在小孩」被牽動了,他和哥哥的無助童年立即投射到他的學生身上,在戲中他努力拼命地幫助學童,阻止不幸事件發生,其實他也在拼命救贖自己無助的童年。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哥哥的一種補償,或許當年老師不能阻止悲劇發生,所以今天作為老師的他一定要扭盡六壬將不幸逆轉。那麼我們怎樣做才能幫助無助的學童?作為家長,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沒有家暴,沒有吵架,讓學童覺得家庭是一個安全島。


作為老師,我們要阻止校園欺凌,嘗試從學生角度去幫他們處理壓力,最重要是無條件地關懷學生。作為朋輩,也要去關心身邊感到無助的同學。只要大家釋出善意,讓無助的學生產生安全感,這樣就能大大減低悲劇的發生!

By 林震醫生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