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23456...33

尾頁
   92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1#
發表於 17-6-9 17:00 |顯示全部帖子

(七)正念


正念即時常觀照以下四個目標:


身—
身體的本然。它們包含了四大、身

體的三十二個部分、身體的腐壞以及屍體

的各種變化現象。

受— 樂受、苦受及舍受(不苦不樂受)

的生起與熄滅。

心— 有關心的狀態,是否是專注、散

亂、昏沉或光明等。

法— 佛陀的教法,包含五蘊、六根、四

聖諦等。

不斷地觀察此四個目標,以便不讓心渙散,將能安定我們的心並導向正定,而使我們瞭解有關“我”的實相。直至此時當我們將更加的回歸到自己的心時,才是真正的捨棄世間五欲。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2#
發表於 17-6-10 14:02 |顯示全部帖子
【師公法語】

1.12.3 當坐下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心就像靜不下來的猴子,想這個想那個,靜不下來。只要我們不是死人就會想,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只要做好責任,不用管它,只跟我們的呼吸相處。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3#
發表於 17-6-10 14:11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10 14:12 編輯

(八)正定


誠如所有經典中所記載,正定意指達到四禪那jhana,meditative absorption)*


聖者的正定是依八正道裡其他七支而達成的四種禪那。


*是一种心极光净的境界。这里所指的是四种(色界rupa)禅那


(jhanas)。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4#
發表於 17-6-10 14:15 |顯示全部帖子

心的訓練


沒有受過訓練的心如同一匹野馬般的

狂野與放縱。它必須先被馴服才能駕駑。佛陀把凡夫的心比喻為六隻被綁在一起,並不斷朝不同方向拉扯的動物*。所以它們必須被綁在一支木樁以便馴服及制止它們。* 同樣的,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將心只“綁”於一個固定的目標,而不是讓六根的目標牽制我們的心。最終,我們的心將被鎖定及專

注于禪修的目標。這是唯一馴服與控制心的方法。



* 蛇、鱷魚、鳥、狗、豺狼、猴子。


*《相應部》第35.206 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5#
發表於 17-6-11 12:21 |顯示全部帖子
【師公法語】

1.12.4 每個人都有心和身,就猶如一輛車跟司機,正行駛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司機要好好開車前往目的地,就要控制好方向盤,控制好制動器、油門、排檔。同樣,我們也要控制自己去做好的。如果不控制自己、不駕馭自己,就不能到達目的地。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6#
發表於 17-6-11 12:25 |顯示全部帖子

佛陀所教導的主要禪修方法,亦是世尊本身

所用的方法,即呼吸觀(anapanasati,出入息觀或

安般念)。* 這是最普遍及適合大多數人的方法。

于禪修中,坐姿和行姿是最普遍的姿勢。禪修者把

注意力放於呼吸上,而逐漸地將心安住於此。在持

續不斷的修習後,出入息將漸漸地達至的寧靜,直

到細微得幾乎察覺不到它的存在。最後,它將引領

禪修者進入初禪— 一個使人完全醒覺與專注的境

界。當一個人修禪時,他將明白厭離的重要性。如

果心惦記著世間的事務,那將會時常被外來無關的

念頭牽走,以致無法專注。


*《相應部》第54.8 經及《相應部》第54.11 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7#
發表於 17-6-14 17:50 |顯示全部帖子
【師公法語】

1.12.6 不對的、不好的東西,我們要控制自己,不跟隨自己的心意和習氣。它是不正確的,是有害的。隨心所欲很苦,非常苦。它不平靜不清涼。我們要跟隨正法律和善法,跟隨正確的東西。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8#
發表於 17-6-14 18:14 |顯示全部帖子

當一個人證得襌那時,他的心將

達致一境性。由此,他體驗到一種超越世俗欲樂的

喜悅。因此他能輕易地捨棄世俗的欲樂*。這是聖

潔生命裡的第一項成就,而他也已超越了一般凡

夫。依據佛陀所說,當一個人獲得禪那時,他同時

脫離了魔王掌控的領域*佛陀說,人們不應沉溺

于世間的欲樂,但卻應該“追求、修習、多作”禪

那之樂,因為它將引領人們進入聖流。佛陀如此贊

歎禪那的體證:“比丘們,就算只是彈指間的刹

那,比丘也應該修習第一禪那,而這樣的人能稱之

為比丘。他所‘住’的禪那是不會沒有成果的;他

遵守世尊的教誡;他遵從教受;他不空享國土所施

的食物。對一位於禪那有如此成就的人,我還有什

麼好說呢?”*


當一個人更進一步地平定自己的心時,他將

進展到二禪、三禪及四禪。佛陀說,四禪時的心達

致極深的定力、呼吸止息以及心識確立不動的境

界。在這個階段,心將變得“清淨皎潔、無穢無

垢、堪韌、柔軟,
以及擁有完全清淨的念

sati)”。

*《中部》第14 經。

*《中部》第26 經。

*《增支部》第1.20.2 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69#
發表於 17-6-17 12:39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17 12:46 編輯

這強而有力的心識之自然結果就是解脫性的

洞察力。他意識到這個“我”及世間,基本上是由心所造出來的。正當許多人認為“心” 是在身體裡時,他卻開始瞭解到身體,甚至是整個宇宙都是為心所造,因為那只不過是我們意識所浮現的影

。他也領悟到有為法的生與滅,以及其他透徹諸法的智慧。同時,當他以這清淨、光明的心聽聞或閱讀經典時,他能立刻覺悟而達到解脫。因此,我們發現首一千零六十位阿羅漢第子都只是通過聽聞佛陀開示而證得阿羅漢果的。


佛陀說,在獲得正見後,有其他五個要素將

有助於達到解脫:道德的行持、聽聞(或鑽研)佛法、討論佛法、修止(舍摩他samatha),以及修觀(毗婆舍那vipassana*。因此,從初步進入八聖道以至最後的解脫,我們都可看到研究經典的重要性。


* 《中部》第43 經。作者在其著作:“覺知、念和定”中有對

止和觀的解釋。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0#
發表於 17-6-17 12:43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17 12:43 編輯

缺乏永恆的我

五蘊是無常


佛陀從他的體證中覺悟到宇宙間

找不到永恆不變的“我”。無我的真理是難以理解,也很難被大部人所接受的。這是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已對這被認為不變的“我”產生執著;也因為這個“我見”,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輪回中,曆盡憂慮、恐懼、悲哀、傷痛、哀苦、悲痛和絕望。


眾生基本上是由身體(物質)和心(精神)

所組合而成的。在佛教的術語裡,我們通常稱之為五蘊(khandhas),即色、受、想、行、識。這也是指身和心*


這個“我”是無常的、變化的、因

緣和合的,但眾生卻構想並執著於這個“我”是永恒的、不變的、長久存在的。他們通常認為五蘊是“我”、屬於“我”、“我”是在五蘊裡或五蘊在自我裡。


*心包括了受、想、行與識。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1#
發表於 17-6-17 13:06 |顯示全部帖子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2#
發表於 17-6-18 12:13 |顯示全部帖子
【師公法語】
1.12.11 我們要多捨己。不好的東西就要把它從自己心中全部捨掉。我們要努力多回來看自己,看看我們要從哪部分去改善自己。因為人心各不相同。人人各有不同:有瞋重、貪重、痴重,不一而論,要回來自己觀察。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3#
發表於 17-6-18 12:22 |顯示全部帖子

身是無我


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這身體並沒有“我”的存在。現代科學已顯示,身體是由千千萬

萬個不斷在變換的細胞所組成的。舊細胞老化而新細胞又生長,沒有任何兩個瞬間裡是同一個身體的。因此,並沒有永恆之身體的存在,身體只不過是一個不斷變換的形體,能量。佛陀把身體比喻為一堆泡沫,當舊泡沫破滅時,新的泡沫又形成,這

當中並沒有什麼是不變的。


我們根本無法掌控身體。身體在未受邀請之下來到這個世界,它自然地成長,而經過約二十八年的光景後,便開始走向年老的階段。直到有一天,它的死亡帶給了我們無限的驚愕。既然我們對*這個身體無法控制,那又怎麼可以說它是屬於我們的呢?

它是非常不穩定的。一個人或許會以為他有健康的體魄,但可能在一、兩個星期後,一場嚴重的疾病便導致他骨瘦如柴。我們的生命期限是不確定的,我們隨時會死去。因此,佛陀說這個身體有如患上癌症一樣的生病。


我們必須時常看護它。每隔數小時我們必須餵養它,然而它卻永遠不會滿意;我們必須時常清洗它,不然它會發出惡臭,還要常常上廁所把排泄物排泄出來;之後,還有許多沒完沒了的任務,如替它穿衣裳、修剪指甲、刷牙和包紮傷口。這身體是作惡的,它天生就有傾向于邪惡的行為,以致最終將傷害我們,而要控制它卻又是非常的困難。因

此佛陀說這身體是痛苦的,是無我的。

*心包括了受、想、行與識。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4#
發表於 17-6-18 12:28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18 12:28 編輯

心是無我


要理解心(精神)為無我是比較困難的。心基本上被譯為“識”,因為“識”存在於所有的精神活動裡。總共有六種識,即見(眼識)、聲(耳識)、嗅(鼻識)、嘗(舌識)、觸(身識)、想(意識)。根據佛陀,一切因緣和合的東西都是有原有因而生起的。這六種識是從以下的因緣條件所引發的*


眼識的生起是因為色與眼根;耳識的生起是因為有聲音與耳根;鼻識的生起是因為有氣味與鼻根;舌識的生起是因為有味道與舌根;身識的生起是因為有被觸的事物與身體;意識的生起是因為有被意想起的事物與意根。

這六種識的生起與消滅是非常迅速的,以致呈現出好像恒長不間斷、永恆存在的“識”的現象。唯有覺醒圓滿的佛陀才能清楚地洞察到這一系列因不同條件而產生的不同“識”。

所以,心是一個不斷改變條件的能量,根本就沒有一個永恆的心,又怎麼會有“我”呢?再者,通過深入的禪定功夫,我們可以使心識停止以

及生起。如果心就是“我”,那當它停止運作時,“我”在哪裡呢?


*正如《中部》第148 經(六六經Chachakka Sutta)及《中部》

38 經(愛盡大經MahatanhaSankhaya Sutta)裡所記載的一樣。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5#
發表於 17-6-18 12:43 |顯示全部帖子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6#
發表於 17-6-19 16:2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19 16:28 編輯

科學開始確認


科學告訴我們,身體所有的細胞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現在我們知道,原子基本上有如空間般,99.99% 是“空”的,只有極細微的能量在零散流動而已。所以我們的身體與周遭的空氣並無分別,而基本上都是“空”的。那我們又怎麼能把自己的身體視為如實存在呢?



科學家正開始理解到這“空性”實際是“識”在作祟。沒有識,就沒有世界。清淨純正的心創造快樂的世界;邪惡的心則創造痛苦的世界。



因此,培育清淨的心是很重要的。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7#
發表於 17-6-19 16:31 |顯示全部帖子
【師公法語】

1.12.12 我們要給自己快樂,做個好心自在的人,給自己安裝空調(意指內心清涼)。感恩父母資具,感恩能行善積福。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8#
發表於 17-6-21 13:03 |顯示全部帖子

結論


對於每一個眾生來說,生命就像一個不斷進化的心

靈。在每一生當中,我們都應該學習及更瞭解存在

的法則。如果我們瞭解以及跟隨這個法則去生活的

話,那麼我們將會投生於更快樂、更高尚的地方。

如果我們違反了這個法則,傷害別人,我們則會墮

落到惡道去承受我們所犯的錯誤。


人類的生命正處於危如累卵的狀態。在人道

以下正打開著苦道之門。這就是為何從過去到未來

的許多聖人,會陸續地如無人理睬的改革呼聲般,

前來告誡我們。人類的生命是非常殊勝的,在這裡

我們製造很多的業,不像其他道的眾生,大多數都

在承受著前世所造的業報。比起天界,我們更清楚

地看到苦及其逼迫性。同時,不像其他苦道眾生,

我們擁有能以精進來脫離難以忍受的輪回之苦的福

報。佛陀說,能夠投生為人是非常稀有的。難得就

如一只在廣闊大海洋裡的瞎眼烏龜,每隔一百年才

浮到海面上來透一口氣,能成功把自己的頭穿過大

海中漂浮著的一塊木軛上的眼狀小洞。* 這意味著

我們可能要等非常長久的時間才能再次獲得人身。


生命苦短,而人的壽命平均只是七十年。如

果一個人他現在已經四十歲,那預測他大概只能再

活三十年。若他醒覺到他只能再歡慶三十個新年的

話,這並不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如果我們嚮往聖

潔的生活並想跟隨此聖道,我們就應該知道佛陀曾

指出老年不是適當的修行時期*,因為那時的體力

與精神已經退化了。死亡就好像如影隨形地跟著我

們的殺手般。如果我們執著於所愛的人,那他們的

死亡一定會帶給我們極大的痛苦,除非是我們比他

們先死。死亡一定會到來,就如晚上緊隨著白天般

的肯定。我們必須幫助自己,因為沒有其他人能幫

助我們。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業。佛

陀的綸音已明顯地闡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假使我們無法遵循整個綸音的啟示,

至少也得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相應部》第56.5.7 經。

*《增支部》第5.54 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79#
發表於 17-6-21 13:08 |顯示全部帖子
【師公法語】

1.12.13 我們是破壞大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人,因為我們不自然、還有自我,它會破壞法、破壞大自然環境。這個自我焦急躁熱,燃燒身邊的人:燃燒父母、燃燒周遭的人。我們燒自己還不夠,還要燒別人、燒樹木、燒動物、燒自己。心裏頭沒有湼槃。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伯爵府

積分: 19820


80#
發表於 17-6-21 13:32 |顯示全部帖子

正見


佛陀在《中部》第117經(Mahacattarisaka Sutta,大四十經)裡指出,若一個人要修習八正道必須先具有正見。正見為首要原素,它將致使八正道的其它原素如正思維、正語......的生起。換言之,未具有正見的人尚未進入八正道。所以,獲得正見是極其重要的。獲得正見同義於證得“入流”(即已成就初道或初果),亦意味著他已獲得“法眼”(Dhammacakkhu)。


依據《中部》第43經,獲得正見需要兩個條件:另一個人的話語(即他人教導我們佛法)及徹底的思量(Yoniso manasikara)。所以,佛陀常強調聽聞佛法的重要性,並稱呼他的弟子們為‘聲聞弟子’(Savaka)。該篇經文進一步指出,要達至解脫或證得阿羅漢,除了需擁有正見以外,還需要輔以五個條件:持戒、聽聞佛法、討論佛法、修止及修觀。這說明了于八正道修習的始端,以至獲得解脫之前的最後階段,聽聞佛法都是重要的。



首頁
23456...33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